【情志的發洩與平衡】

2024年5月8日

      自從中醫心理學老師宣布,有期中考之後,自己開始抓著零碎時間,每天默背考試的內容。隨著書的內容越背越熟,再加上老師在課堂中,一而再,再而三不斷說明,中醫的陰陽關係,與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後,平常開始會主動和豆花同學,把身邊認識的人當作個案討論,複習一下課堂學到的知識。

      其實,心理學雖然是西方來的知識,但是在中醫的典籍裡,早有許多理論的說明,也有許多醫案,是針對心理疾病治療的紀錄。

      中醫對於情緒的看法,與西方心理學不同,西方的心理學將情緒分為正向與負向,然而在古代醫家的典籍中,則是單純地把情緒當作情緒。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情志是人的天性。每一種情志,人都可以適當地發洩。過度隱忍,或者毫無節制地發洩,都是不健康的狀態,也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Photo by Büşra Ilıca on Pexels.com

      因此,在中醫心理學中,沒有所謂正負向的情緒。只有當情緒表達不當,影響到身體健康時,醫生如何在了解病人的狀況後,用適合的藥物,或者適當的治療療法,透過相生相剋的原理,幫助病人回到原本的平衡狀態。

      因此,在中醫心理中,沒有負向情緒,只有各種情緒間,有沒有失衡的狀況。

      原則看似簡單,每次聽老師解釋也都覺得容易。只是,當老師提問時,還是要經過長久的思考後,才能回答老師的問題。所以,每當聽老師說:有沒有很簡單?只要把這些原理原則記熟,應用原則存乎一心而已。

      唉~老師就是老師,不僅把經典背送到滾瓜爛熟,還有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才能說得如此輕巧。小子就不是這樣,每一次聽到老師的提問,心中都還有默默被送,木生火,火生土……,一點一點從頭背起,然後才能想出答案,回答老師的問題。

      再回到中醫心理學,古代的人們,是如何看待情緒,與發洩情緒這件事呢?

      《中庸》是這樣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Photo by Artem Podrez on Pexels.com

      用白話說就是:「喜怒哀樂這些情緒,沒有發作出來,就是所謂的中;而適度合宜地表達這些情緒,就是和。中,是天地間維持穩定的根本,至於和,就是這世界保持和諧的道理了。」

      舉例來說噢!多數的時候,所有的動物,都是安定地做自己,包括人也一樣。仔細觀察我們日常生活狀態,多數時是沒有什麼情緒表現,是吧?因此,所謂的「中」,是指我們多數的狀態,沒什麼情緒起伏,平靜無波。

      但是,如果遇到事情發生,我們會有所反應,這時候情緒就出現了。隨著遇到的事情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情緒出現。例如,遇到喜事、得意的事,我們會感到高興、快樂;遇到煩心事,可能會想很多、會擔憂;如果遇到被侵門踏戶的是,此時會發飆、憤怒。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如果,我們的情緒反應,可以拿捏得恰到好處,就是所謂「和」。

      所謂的「和」,如果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可以看成是人際關係的平衡。意思是,人與人之間,既有適度的界線,又有良好的互動。

      所以,重點不在情緒本身,而在我們如何表現,每一種情緒,對我們來說,都有幫助。表達得好,天下太平;表達不好,雞飛狗跳。

      怎樣的程度,是表達適度呢?如果過頭了,又會是如何影響生活與身體健康呢?

      比方說,「思」這個情志。所謂「思」,就是思慮,面對事件發生,不會立刻發作,而是會緩一下,想一下。三思而行,減少出錯,對吧?

      如果有一個人遇到令自己困擾的事時,忍不住日也想、夜也想,洗澡的時候想,吃飯的時候想,連睡覺的時候還在想,那他就是思慮過度囉!到這樣的地步時,他會茶不思,飯不想,導致胃口不好,吃不下飯,那就傷到脾胃了。

      過「思」傷脾,就是這樣來的。

      這時候,如何應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處理呢?

      這裡提到的都是屬於日常生活的覺察,遇到狀態真的不太好的朋友,還是要請他們去看醫生喔!

Photo by Monstera Production on Pexels.com

      例如,如果遇到煩心事纏身時,找些喜劇片來看,暫時忘卻那些事,讓自己笑一笑。這是因為「喜」屬火,「思」屬土,而火生土,火就是土的母親,因此藉由看看喜劇讓自己笑出來,減少思慮。這是借用「子」病「母」醫的原則。

      或者,寫下那些來讓自己不斷想的事,寫的時候,如果會邊寫邊氣的話,那麼在寫完之後,借用一些舒壓小物,讓自己洩憤。這是因為,「怒」屬木,而木克土,這是利用五行相剋的原理來轉換。

      不過,到底哪種方式才適合我們,還是要看人的個性、情境,原則雖是如此,但是方法卻是千變萬化,就如同老師所說,如何應用存乎於心。只是,我們可以試著用這些原則,來調節自己的情緒,看看是否能幫助自己的情緒,保持動態平和,維持身心的穩定與健康。

https://www.facebook.com/changelifesolution

https://www.instagram.com/changelifesolut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