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
年初,小草突然聯絡我,他說自己正在騎機車環島,想要到家裡借住一晚。當時,還以為他是和朋友一起,於是問了同行的有幾人,怕床位不夠。沒想到,他是孤身一人環島。當時,只是覺得這孩子真了不起,當年的自己,沒有這般的勇氣。
前幾週,表哥的孩子,也是單身一人,騎著腳踏車環島。哇噻~這個難度也很高,騎腳踏車耶!想像一下,平路還好,遇到山路的上坡路段,有力氣順利騎上去嗎?再想像一下,第一天可能還行,但是第一天之後,腳應該會先廢個好幾天吧!孩子的勇氣,令人佩服。
沒想到,某天處圖書館的時候,看到了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走出去才知道怎麼繼續前進》,細看後才發現,這也是一本記錄環島的書,而這個環島的方式更原始,是徒步環島,靠著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完成。
雖然台灣是蕞爾小島,放到世界的地圖上,確實不怎麼起眼,可即便如此,想要環島一圈,還是有個幾千公里。而且途中,會行經平原、丘陵、山地與縱谷,也會看見廣闊無邊的大海。光是想,便覺得難度挺高的。
因此,真的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會想要隻身啟程,徒步環島呢?
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媒體人—呂如中先生。
封面的文案寫著:決定出發的想法很突然,但走出去後才知道自己該如何堅持下去,徒步環島並不需要理由,你會發現一切自有源由。
看了書之後才知道,原來會決定徒步環島,只是因為出發的那個晚上失眠,只是因為一時的衝動,就展開了這1166公里的征途。
環島,自己也曾經做過,不過當時都是以搭車的方式完成。
搭車,應該是所有環島的方式中,最最輕鬆的一種了。自己只需要做到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幾天之後,便完成了這趟旅程。但是,越是輕鬆的方式,越是難在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因此,對於幾次的搭車環島記憶,也只能透過照片的提醒,才知道自己當時也曾經去過這些地方。
自己也曾經起心動念,想說要獨自來環島一週看看,但這個念頭始終只停留在腦中,最後煙消雲散,從來沒有成行過。
原因是,光想到一路的行囊到底要帶些什麼,就是一個大難題。害怕準備太多,行李太重,自己背不動;又擔心準備太少,萬一路上需要,又要添購,反而增加旅程的負擔。想完這些,一開始的興奮就消減了一大半了!
接著再往下想,如果走在平坦的路上還好,但是沿途也不是只有平平直直的馬路,還有層巒疊嶂的山路。萬一,在山中走累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該怎麼辦才好?就這樣繼續想完之後,所有的動力,完全被問題給KO打趴,這念頭也就完全被消滅殆盡了。
等到之後的某天,再度興起,還是被一樣的問題打倒,一樣裹足不前,最終只能讚嘆著別人的勇氣,自己默默在一旁呼歡喝采,送上最高的敬意。
是呀!自己就是如此的膽怯,沒有走出去的勇氣。只是,多數人沒有看到這一面而已。 而在這次次興起環島意念,又次次被打倒的過程中,才明白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不容易。
讀萬卷書,或許能成為思想的巨人,但如果無法行萬里路,終將成為行動的侏儒。每每呼喊著:做就對了,但是真要自己也如呼喊的一樣,才發現自己還是只會打嘴炮而已。
看著這本書,邊看邊隨著呂如中先生的腳步,一起出發前進。
在書中,與他一起一步一步走在台灣的土地上,才慢慢發現,在旅途中雖有許多艱辛,然而他也在這其中,學到了經驗與變通。
他是在疫情期間展開這趟環島旅程。當時,因為疫情的關係,工作量大減,於是多出了許多時間。某種程度上來說,那是一段失業的歲月,但是卻因為環島,讓自己又有了事情可作,忘卻沒有收入的焦慮。
但是,展開旅程一段時間後,他開始調整環島的方式。依舊以步行為主,但是只要有通告,自己會暫時中斷旅程,搭車返北,工作優先。
暫停的旅程,除了讓他可以把工作完成之外,也可以讓自己的身體休息,同時對先前的方式做一些調整。因此,他的徒步環島,並非一次環完全島,而是分了幾次,才將這趟旅程全部走完。
人生好像也是這樣。並不一定每一件事都要一次做到位,只要謹記著自己的目標,不忘初衷,分個幾次,逐步完成,最後也是能走到目的地。
暫停,從來都不是放棄,暫停只是暫停。但是,如何讓暫停變成未來的助力,端看自己如何做調整。
此時的自己,是否正不知如何跨出腳步?不管是不是,都適合來看看這本書,如作者在序言中所寫:我建議每位台灣人都該來一趟屬於你自己的徒步環島,我不必吹噓它到底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走就對了,你一定可以感受,你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