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8日
如果「拒絕」是門藝術,那麼「接受拒絕」就是看清與釐清的過程。
我不喜歡被拒絕,所以有句掛 常嘴邊的話:「沒有不要!」這句話背後想表達的真正意思是,不管對方的意願如何,總之我說了算,不想接受也要受。
很霸道吼!
不接受拒絕,只是一個面,但這還有對立的另一面。那麼,不接受拒絕的另一面又是什麼呢?
其實不是拒絕,而是無法拒絕。
意思是,我不接受別人的拒絕,但同時我也無法拒絕他人。
很奇怪嗎?
如果,他人是空白的屏幕,映照出來的是我們真實的樣貌,我們是透過別人,認識自己的話。那麼,不接受拒絕的本身,不也是不想別人接受自己的拒絕嗎?所以,就是我沒辦法拒絕別人了啊!於是,拒絕別人,變成一個超高難度的事了。
然而,「無法拒絕」與「不接受拒絕」,只是這兩個症頭,其實都讓自己吃足了苦頭。
為何呢?因為,這兩件事都顯示出,我的界線不明確,別人很容易侵門踏戶,闖進我不打算開放的空間之中,這讓我覺得很煩,也很困擾。
既然如此這麼困擾,那就拒絕啊!
嗯!很有道理,但是要能做到,在適當的時候,適度地拒絕他人之前,要先練習「接受拒絕」。
如果,想練習「接受拒絕」,那就來探究一下,為何無法接受「被拒絕」。
最近,遇到一件很小,很短的故事。這個小巧簡短的故事,讓我看見了,自己面對被拒絕時的想法。這是我的發現,不知道大家是否也一樣?
這故事是這樣的。
有天午餐時,我和大師兄討論著,下午要去超市買東西。大師兄就問了:「那我可以買飲料嗎?」我回答:「這要看你想買什麼飲料。」討論到最後,我們決定,不要在超市買飲料,而是去買手搖飲。對於這個結論,我們都很滿意。
既然,要去買手搖飲,就順便問了一下聖姑,是否也要來一杯涼涼的手搖飲。於是我用賴問了她。看到訊息,她立刻非常有禮貌地回答:不要,謝謝!看了她的回覆,我也順著她的回答,說好喔!
這是個很日常的對話吧,應該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吧!
然而,就是在這裡,我看到了當自己「被拒絕」時的反應。
那一瞬間,我感覺到一股難過的情緒,隱微地出現,這股情緒很微弱,出現很快,一下又消失了。我注意到了,也感受到了。情緒消失之後,過了一段時間,腦袋的理性思考才出現:「其實她拒絕的,只是這個東西,而不是我的心意。」
這個發現,降低了內心的糾結。
其實,每次有人給我一些不太喜歡的食物時,一開始都會很客氣地拒絕,如果份量少少一點,也就算了;但如果份量太多,我真的會吃不了,而且也不想吃。只不過,開始時雖然會婉拒,但是,如果對方再多堅持一下,我會敗陣下來,最後只好將那些自己不愛的食物,哀怨地帶回家中。
雖然,知道那是對方的好意,但是面對自己不愛的食物,即便帶回家了,根本也沒有意願去動它們。到最後,不是任由食物酸壞,再滿懷著歉意,送它們離開。再不就是,為了不想浪費可吃的食物,只好硬塞到五臟廟中,但邊吃邊賣力抱怨。只是不管哪個結局,都不算真心實意地接受別人的好意,還成了自己的困擾。
因此,我很清楚,自己拒絕的是那些自己不喜歡,或用不到的東西,但不是拒絕對方的好意。
可是,頻道切換到自己,當自己發出邀請的時候,面對人家的拒絕,卻無法將東西和心意分開,所以才會因而感覺難過。
也許是我感受到那份難過,所以不想他人因爲我體驗到這份難過,因此一直以來,無法堅守住自己的界線。只要他人稍稍用力,就會敗下陣來,任由他人隨意進犯,卻無力推開。如果用這個方式解讀的話,我是一個貼心的人。
但是,現在決定切開物品,與心意之間,那條無形的繩索,雖然被拒絕時,還是會感覺有點酸酸的難過,但是已經可以坦然接受。因為,我看見且尊重,對方畫出來的那條無形界線,同時也能在界限外,平靜地待著。有了分割的能力後,心情反而輕鬆不少。距離所帶來的美感,我們之間展現出來。這看似有距離的相處,其實是給了彼此更寬大、更舒適的相處空間。
正因為我慢慢看清,且尊重別人畫出來的線,我自己的線也變得清晰,且容易被看見。
不管是拒絕,或者是被拒絕,都只是表達了一個人當下的需要或喜好,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排拒了對方的關心或好意。過去,作為一個貼心的人,其實蠻好的。但是,現在的我,想成為一個有空間的人,有空間安頓好自己,也讓周圍的人,有足夠的空間做自己。於是,我選擇接受被拒絕時,那淡淡的酸楚,並讓酸楚流動、離開。因為現在的我知道了,別人拒絕的是「物」或「邀請」,而不是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