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
相信人定勝天嗎?
以前的我是相信的。不僅相信人定勝天,更相信人的力量,超越世上所有的一切,甚至比自然的力量更為強大。
對!曾經,我是如此相信著。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相信,所以喜歡都市勝於鄉村,喜歡人造勝於天然,喜歡現代勝於傳統。同時也認定,競爭就是關係的本質,不管在任何的關係互動中,強者為王,有力量的說話。這世界,拳頭硬的那一方,才有發言權。所以,一定要當那個有發言權的人。
這樣的想法,很偏激。對!就是很偏激。因此,也很失衡,無法保持中庸的態度,也接受不同的觀點。
但是,即便如此,心底卻喜歡植物,比起養動物,更喜歡種植那些默不做聲的植物。也願意走進山林,接近那些高高低低,錯落有序的樹與草。坐車的時候,如果看見遠方的山,不是翠翠的臉,而是灰灰的樣貌時,心中也會感到悲傷,甚至會憤怒,甚至想把國罵,送給所有造成這樣景象的人,只是心裡也不知道這些人是誰。說不定,自己也是造成這景象的幕後幫手之一。
在那段自認為科技、科學就是一切的年月裡。拋棄了母親的語言,也拋棄了與土地的連結,就像陳之藩先生所寫的「失根的蘭花」。只不過,作者寫「失根的蘭花」,是因為自己離開故鄉,去到異國,因此心中感傷。
而我卻是因為認為,只要將舊有傳統拋棄,那樣的未來,一定是特別厲害。誰知並非如此,多年之後,心底反而感覺空落落的,無所依靠。
這些心情,既錯綜又複雜,如果想把所有過程的因果關係,梳裡清楚,還挺不容易的。
幸好,最近看了這本書,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跟著作者的引導,隨著書的內容,慢慢整理出來,那些複雜的轉變與影響。然後,邊看邊省思,到底是在哪一個環節中出了錯,才會有這些後來的失落產生。
《編織聖草》就是那本溫暖的書。
會知道這本書,是室友雯雯在上學期,民族植物學期末報告中介紹的書。後來,到圖書館時發現,這書竟然躺在一目可見的書架上。第一次看到時,沒有借回家看。因為那時候手邊還有很多書要看,於是心想,如果下一次來還書時,它還在那裡,就借回家看。
果然,該是要自己看的書,就是會在那裡靜靜地等待。,所以再去圖書館時,看見書依然在自己一目可見的地方時,便二話不說,實踐自己當時心中的承諾,借回家看。
《編織聖草》的作者,羅賓‧沃爾·基墨爾(Robin Wall Kimmerer),本身是一位植物學家,也是一為波塔瓦托米民族公民的註冊成員。
波塔瓦托米族(Potawatomi)是熊族後裔,本是生活在北美的印地安原住民。但是,隨著歐洲人來到新大陸,建立新國家之後,他們原本的生活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書中,作者描寫了從祖輩開始,就因為政策的關係,慢慢失去自己的語言,也逐漸遺忘先民生活的態度,而現在又是如何將這些失落尋找回來。在尋找的過程中,所有的一切,都與植物息息相關,也與土地密不可分。
書中一直提到一件事,原住民是將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
植物為動物們,提供食物、建材、火種、衣料。植物把自己視為一個禮物,在適當的時候,贈與給動物,其中也包括人類。而動物則為植物傳播種子,讓植物可以向外擴展,同時也把自己成為養分,作為對植物的回禮。
因此,在這個世界的循環中,萬物是在彼此互惠的贈與中生活。先祖們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觀念是,只取自己需要的。而且,在取得之前,要先得到對方的同意,在取得之後,也要放下一根菸,作為謝禮。
這個觀念,是把萬物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彼此互相幫助、互取所需,同時也互相感謝。這樣的模式,是個生生不息的模式。
因此,雖然人會採集植物,會狩獵,會從自然之中,取得生活所有的一切,但是人也會回饋自然。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不僅靠近也親近。因此,他們用儀式、用故事、用感恩語錄,將這些觀念傳承下去,希望後輩可以記住。
書中不只寫到動植物之間的互惠,也寫到了許多植物與植物間,彼此互惠的例子。像是「菜園三姐妹」,就是植物間的互惠。
什麼是「菜園三姐妹」呢?就是玉米、豆子和南瓜。
作者提到,祖輩會將這三種植物種在一起。玉米,會先發芽,長出又直又挺的莖;豆子接著上場,她們可以攀緣著玉米的莖長大。而豆子會固化空氣中的氮,增加土壤中的養分,供姐妹們可以享用。最後,南瓜壓軸,那伏地生長的葉,為姐妹們的根遮陽。三姐妹一起在人類的農地中,互相扶持成長,孕育出下一代,最後成為禮物,贈送給人類。
作者在書中寫到:「原住民部落的農業觀是調整植物來適應土地,因此我們的祖先培植了各種玉米,全都可以在不同的環境生長。」植物與植物之間,所存在的這種互挺的手足關係,也是充滿著義氣。
除了手足,植物間還有婚姻的關係。
地衣,不是植物,也不是單一生物。地衣,是藻類與真菌的共生體。這兩種物種極為不同,但卻有著密切的共生關係。而且,當他們結合之後,又成為了一種全新的有機體。
在沒有土壤,岩石剝落的冰川,植物是極難在那裡生長。因為堅硬的石頭,無法讓他們的根牢牢地扎在土地上。但是,地衣可以。
藻類可以光合作用,自造生長所需的醣類,但是沒法保濕,也吸收不到礦物質;真菌是分解者,可以從其他有機體上分解出礦物質,本身就是纖細的絲狀網絡,但沒法製造醣類。所以,他們結合,各取所需,互相幫襯,成為一個新的有機體。
像不像婚姻關係?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在施與受之間,創造出共生的關係,然後他們所建立的新家庭,成為了一個新的有機體,彼此互助共榮。
作者是個植物學家,裡面說了很多關於植物的故事;作者也是個原住民,書裡也傳達了許多,他的民族是如何大地萬物與互惠的觀念。
書中的語言,結合了傳統文化,與科學思想,既理性,又溫暖。而且作者的文筆很美,透過她的文字,不僅感受到天地萬物的情感,也可看見在她的家鄉,那片美麗的自然風光。但是同時,又可以從她的描寫中,感受到世界受傷時的心痛,眼淚總會在這些片段中,忍不住奪眶而出。
世界很美,但需要我們放下傲慢,以謙虛平等的態度,去靠近,去建立關係。作者在書中,一直傳遞著,人是世界的一份子,如果我們能以互惠的態度生活,世界也會給我們美好的回應,萬物也會生生不息地繁衍共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