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過才明白】

2023年3月23日

      聽過日本的「青木原森林」嗎?

Photo by Airam Dato-on on Pexels. com

據說這個森林很有名。這座森林靠近日本的聖山—富士山。據說,那座森林的氛圍很奇特,走進森林中,人會感覺特別祥和。在日本,許多想要回到「歸宿」的人,會選擇到那裡去。

      富士山在古代的日本人心中,是神明居住的地方,在「竹取物語」這本書中,有篇「輝夜姬」的故事。傳說,輝夜姬要回到月宮之前,留下了長生不老藥給當時的天皇,但是天皇因為輝夜姬已經離開,認為長生不老對自己來說,也失去了意義,於是派人將長生不老藥,拿到「不死山」去焚毀,這座山就是富士山。除了竹取物語的故事之外,據說秦始皇當年派徐福,到日本找不死藥,最終也是落腳處在富士山。所以,在富士山在日本的精神象徵中,代表的生命的永生。

      「青木原森林」就在富士山附近,一座代表生命恆常的聖山,附近有座尋求生命歸宿的森林,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意象充滿了衝突感?

      其實,不會!很多時候,人的許多行為,其實背後飽含了深刻的積極意義,只是多數的時候,我們不理解這些積極的意義為何,例如:「自傷」。

      遇到這樣的狀況吧,我們身邊的朋友,經歷了某些重大事件之後,如果問他們當時的感覺,或者想法時,他們會回答:「不知道!」這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奇怪,心想:「怎麼會不知道呢?你不就是當事者嗎?怎麼可能會不知道?是騙人的吧!」

     不要懷疑,對方有可能真的不知道。因為,有可能這個事件,已經超出於他的大腦可以承受的範圍,也有可能在他的成長經驗中,沒有類似的事件,為他定義這個感覺,所以他的會回答不知道。

      這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大腦從出生之後開始發展,達到完全成熟需要漫長的時間。

      人的大腦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生存腦,掌管的與生命相關的活動,例如呼吸、心跳……這一層腦最早成熟,但也不受控制,除了呼吸之外。想想,我們平常沒辦法控制心跳吧,心臟的跳動是自主的,生存腦掌控著與生存相關的機制,我們唯一可以控制的,只有呼吸的頻率。所以在遇到緊張的狀況時,人會做深呼吸,藉由呼吸的調控,緩和緊張的情緒。

      第二層是情緒腦,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這個腦掌管的是情緒。而這裡主要感受到的情緒是「恐懼」。為什麼呢?因爲,「恐懼」是幫助生存下去的一種情緒。人會對周圍的環境感覺到恐懼,才能避開危險,因此「恐懼」雖令人感覺不舒服,但是卻是求生的本能。

      除了「恐懼」之外,我們開始會對各種經驗的事物有感覺,也會透過情緒腦的發展。這主要來自於教養的過程。小寶寶在出生之後,透過與母親的互動,開始慢慢看到各種情緒的回應,這些回應幫助小寶寶開始學習感受。所以,母親與小寶寶的互動很重要,因為對寶寶來說,母親像是一面鏡子,他從看到母親的回應中,學會了各種的情緒感受。

      不過,當媽媽沒有辦法時時刻刻回應小孩時,會不會擔心孩子的情緒發展,是不是會因此受到影響,這樣會不會讓他們受苦一輩子?媽媽們不用太過擔憂,其實不需要時時刻刻,請放過自己,約有30%的回應就足夠了。更何況,而且也不是只有媽媽可以回應寶寶,周圍的其他照顧者的回應,也可以發揮有相同的作用,所以請放輕鬆。

      當孩子的情緒腦有充分的發展時,他們自然可以發展出同理心。但是有一點請記得,不要著急。有時候,我們會急著希望孩子可以快一點長大,所以會要求他們早一點接受現實,或是早一點做出成熟的行為。但是這樣的結果,反而會抑制他們情緒腦的成熟。

      舉例來說,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難的時候,會難過到哭吧!這時候,爸爸媽媽請不要跟他們說,長大一點,這又沒什麼有什麼好哭的,反而應該回應他們的情緒,接受他們的哭泣,簡單的說就是讓他們哭吧!哭夠了,他們就明白了,喔!原來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緒。以後,當他們看到朋友或其他人也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會明白對方的感受,這時候孩子的「同理心」就出來了。

      所以,同理心不是刻意學來的,而是透過自己的經驗來的。

      但是,如果孩子被迫提早面對現實,不要認為他們會提早成熟,這會變成揠苗助長,每一種能力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時間,提早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知識的學習是如此,情緒的體驗也是如此。

Photo from NASA on Facebook

      等到情緒腦發展成熟後,接著就到理性腦的成熟了。這時候,自我控制的能力會出現,組織能力、衝動調控、情緒調節……這些看起來是理性、成熟的想法會出現。一直要到這個階段,大腦的發展才算成熟。

      這時候,大約是幾歲呢?女生大約二十歲,男生大約要到二十五歲。所以,一個人真正長大、成熟大約是二十歲之後了。當然,不是說到了這個年紀時,就會一夜長大。而是說,在這之前,人會不斷從別人的反應中學習,學習事件帶來的感受,要如何表達這些感受。我們是從別人的回應中,去理解原來不同的事情,會有不同的感受。

      但是,如果生活經驗中沒有這些學習,或者被迫提早成熟,反而會讓情緒腦無法成熟,也會不知道要如何用言語表達,這時候就轉換成行為表現。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生氣的時候,說不出自己生氣,卻是用毀壞物品來表現生氣的情緒,因爲他不知道要怎麼説。

      因此,當我們看到有人出現自傷或者暴力的行為時,其實這些行為背後真正要表達的是他的感受,只不過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因此,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有正面積極的意義,只是我們不懂。

      但是,在懂了之後,我們可以做並不是拯救他們,畢竟我們沒有專業能力。而是可以先丟掉有色的鏡片,不要評價他們。試著接受他們的行為,再將他們轉介給專業的機構,讓他們可以接受專業的幫助。

      生活中,我們可以如何幫助自己呢?我們可以找出自己的「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用0~10分來界定,0分是憂鬱,10分是激動,想想自己在幾分的時候,大腦會失去思考能力,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這是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所提出。他解釋:『每個人都有一個身心容納之窗,當我們處在這個窗內時,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和狀態。但是,當出現危險時,我們就可能衝出這扇窗,進到「戰或逃」狀態,這時候人會感受到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好像火山要爆發了。如果威脅太劇烈,會掉進「關閉、凍結」狀態,這時候人可能會覺得全身無力、癱瘓、或是凍結住了。』

      因此,當生活中出現這種凍結、關閉的感受時,就離開現場,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因為處在那樣的狀態,我們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而已。所以,一但覺察到自己有這樣的的生理狀態時,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傷」從一個方向看是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是生。過去我們可能因為受過傷,忘了傷的痛是什麼感覺。但是  可以從學習找回感受中,看到「傷」帶給我們的正面意義。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看見,自己也是天空中獨一無二的那顆星,與其他的星星一樣,會閃閃發亮,會獨自美麗。

https://www.facebook.com/changelifesolution

https://www.instagram.com/changelifesolut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