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
現在的你,心情如何?還好?沒什麼特別?快樂?焦慮?緊張?憤怒?抑或是恐懼?
現在的你,與人相遇時,會帶著什麼樣的情緒?還好?沒什麼特別?開心?厭煩?生氣?或者是不知道?
以前,自以為瀟灑,但實際上是未經世事的無知小子,總認為有緣起,就會有緣滅,實在不用為這些事,過於悲春傷秋。反正,人與人的相遇,合則聚,不合則散。這樣的想法好像沒什麼錯,但其實細細深究,會發現到,我其實是個不懂珍惜的人,才會這般輕率。
對呀!真的是如此。這是因為,那時候還有可以依靠的對象,因為這個對象一直穩定的存在,所以在面對任何的失去,需要感嘆什麼。
但是,如同正念老師所說,這世上所有可以為依靠的對象,並非是恆常且永久的存在,一旦這個對象消失,人就會頓時失去依賴,這時候心會感到茫然,且無所依循。
確實是這樣,當原本依靠的對象,不再存在時,這無依無靠的心,真的會感到心慌!
於是,才開始明白,要珍惜每一次的相遇,重新學習調整與開展。只不過,過去的習性畢竟存在已久,即使有所改變,但仍然是以前進兩、三步後,就會有後退一、兩步的狀況。所以,改變以一種相當緩慢的速度前進。
正因為自己是如此平凡、且固著,除此之外還夾著了無知,所以才需要看一些智者分享與經驗的傳承,好幫助自己在後退的時候,可以即時覺察,止住後退的腳步,待重新整裝之後,繼續前進。
這次要分享的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充滿著溫暖、智慧,且可以幫助自己覺察的書。
這本書像是車子的煞車皮,也像方向盤。當我們的情緒往下掉的時候,當我們對生活感到困頓無望的時候,閱讀這本書,可以這些不可控的情緒與想法煞住。然後,將視野重新調整,看清楚前進的方向,繼續開車上路。
是哪一本書,這麼的有智慧呢?
這本書的書名是—「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The Book of Joy」。這本書的作者共有三位,一位是達賴喇嘛、一位是南非聖公會大主教戴斯蒙‧屠圖與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由於自己實在孤陋寡聞,只對達賴喇嘛是比較熟悉,知道他是藏族人民,與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在一九八九年獲頒諾貝爾和品獎,目前定居在印度的達蘭薩拉。
至於,南非聖公會大主教戴斯蒙‧屠圖,真的就不認識了,不知這位智者是何許人也,直到閱讀了這本書之後,才有一點點粗淺的認識。
戴斯蒙‧屠圖大主教在南非種族和解時期,是重要的領袖。他以堅定但和平的態度,全力支持,廢止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因此,他在一九八四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並且在一九九四年時,受到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指名,出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以新的做法,讓歷經內在與壓迫的南非,可以繼續向前邁進。
此外,他也是長者領袖組織「THE ELDERS」創辦主席。聚集全球領袖,商議和平與人權的問題。
長者領袖組織「THE ELDERS」,這是一個什麼組織呢?
這是由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先生創立。這個組織連結全球,有卓越成就的領袖而成的一個長者領袖組織。創立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運用長者們老到的經驗,和智慧宣揚人權。
這個組織的成員,他們的歲數加起來,接近一千歲。雖然如此年長,但他們仍穿梭於世界上,多個受到戰火的蹂躪,或者政局不穩定的地區,希望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弱勢族群,改善他們的人權。
這本書的發想,起因於一場愉快的慶生。這次相聚,兩位長者已經是八十高齡,步入了他們人生的第九個十年。
這場慶生,讓兩位長者、智者、摯友,相聚在一起五天。並且回答世界各地的人們,所提出的問題,作為慶生的方式,也把這些回答,當成是送給所有人的生日禮物,將這份慶生的喜悅,分享給大家。
在書的序言中,他們這樣說道:「世上應該沒有比誕生更教人歡喜的事了,然而人生卻有這麼長的時間,耗費在悲傷、壓力和痛苦當中。我們希望這本小書能夠邀請讀者一同感受更多的喜悅和幸福。
未來不會由黑暗的命運決定,未來由我們決定。每一天,每一刻,我們都能開創或再造我們的人生,以及全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我們擁有這種力量。
追求任和目標或成就無法帶來長久的喜悅,財富或名氣也不是喜悅的來源,喜悅只存在於人心深處,我們也希望你能在內心發現喜悅。」
從作者的序中,可以看出,兩位飽經滄桑的長者,以他們豐厚的人生經歷分享,來告訴人們如何找到內心深處的喜悅。
正因為這兩位長者的人生,並非一直都是風和日麗,而是狂風暴雨交雜其中,所以他們的分享才更具有說服力。
但是,不要以為,兩位長者是以一種老師說教的方式,在分享他們的經驗。本書的第三位作者,道格拉斯‧亞伯拉姆,像是一位從旁側錄這五天的觀察者一樣,用文字詳細記錄這五天的過程。
在他的紀錄中,這兩位長者,根本就是頑童歷險記中的湯姆和哈克。兩個人不僅互相調侃,也自我調侃,彼此相互捉弄,但又相偎相依,完全不認為自己的身份與地位,與其他們有什麼不同。這是因為,他們只把自己看成是一般人,七十億人口中的一位,既不突出,也不特別。
正是因為這樣的態度,所以他們在談論喜悅的時候,文字中充滿了包容、與溫暖。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回想過去自己做過的種種蠢事。以前想到這些蠢事,有時會懊悔不已,有時有覺得難以面對。但是,看了這本書之後,心底慢慢鬆動,漸漸可以放下那些懊悔,試著直視面對與接受。
這是為什麼呢?
在書中,這兩位長者也提及自己的過去。當看到這樣兩位有智慧的人,真實地說著自己的過去,然後帶著笑、帶著包容、帶著體恤說,要對自己慈悲時。原本的苛責,與懊惱,也慢慢退去。
這當然不代表,錯誤不曾發生,只是發生已是事實,放過是不用一直糾結,接受是坦承自己的所做所為。記著這些事,不是要鞭笞自己,只是在提醒自己,別再犯錯而已。
因此,就算改變的速度很慢,錯誤還是常常出現,但是只要願意改變,喜悅也會慢慢充盈在自己的內心。
書裡,不是只有兩位智者的分享,還有科學的佐證,來作為依據,讓我們知道,其實他們所分享的內容,並不是空泛的高調,而是透過理性的證明,來相互驗證的。
書的最後,也實際的方法提供,讓我們可以知道,如何將尋找生命的喜悅之道,落實在生活之中。
書裡提供了八種具體的實踐方法。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全部做到,選擇一項開始。就像上正念課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的一樣,只要先做好一個練習,其他的部分,自然會慢慢進步,然後我們的態度、與想法就會有全面性的改變。
這本書的內容很溫暖。書裡不只會看到智者的語言,更會看到智者們的調皮與真性情,看到這些時,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人生難免有困頓,心情偶爾會陰鬱,問題有時會出現。這些是人生的常態,但是如果我們能有喜悅的內在,珍惜每一次相遇,慢慢增長轉換角度的能力,去對待這些不如意。如果能如此時,我們無論從生命之後中撈出多少砂石,也都可以像在淘金一樣,慢慢去掉雜質,最後都會只剩下晶瑩閃亮的喜悅,留存在生命寶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