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
來到學校唸書,真的有打開眼界。上了課之後才知道,原來近十幾年來,各式各樣的身心輔助療法,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以前,果然是一隻生活在井裡頭的小青蛙,什麼都不懂,只會呱呱呱!
這些輔助療法,有的超乎於自己的理解範圍,有的則是結合許多新的理論知識,有的則回歸古人的經典,當然還有古今結合,中西合併。像是「正念」就是這一類,古今結合,佛學西用的例子。
「正念」本就源自於古代佛陀的教導。
不過,要強調的是「佛陀」不是「佛教」。這中間有什麼不同呢?
佛陀的教導,指的是佛陀將自己的經驗與想法,以言傳口授的方式,將自己領悟到的知識、理論、實作與心得,傳達給弟子。佛教更多的是組織、系統、儀典等等相關的傳承。
在西方的「正念」,不管是正念減壓(MBSR),或者是正念認知(MBCT),都將正念之中的宗教色彩,盡可能的刪減,只保留操作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少了宗教文化的影響後,其他非信仰佛教的人們,會比較有意願,不帶成見地親近。
一個學期下來,如何讓正念做到對自己,或對他人產生幫助呢?
從學期開始,除了上課聆聽老師的指導,平常練習身體掃描,天天撰寫日記外。其實還有一個方式,確實幫助自己驗證,透過正念練習,是否改變了以往的慣性,是否更接近寧靜喜樂一點點。
這個方式就是「聊天」。
每週,都會和幾個一同上課的同學,聊聊彼此在一週的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情,還有在過程中,身心的反應、與想法的改變。我們透過聊天分享,一點一點梳理出,原本沒看到的盲點,或者覺察自己的變化。
對呀!互相聊天與回饋,確實是個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提升覺察力的好方法。
最近,自己就和室友雯雯分享了這件事。
某天上課前,本來正在與一個同學閒話家常。聊著聊著,另一個同學突然加入了我們的對話中。只是,這個同學加入之後,竟然讓我感覺到,怒氣隱隱出現。為什麼呢?
因為,明明自己正在聽對方說話,但是後來加入談話的同學,卻是一加入就立刻插嘴,好像他不會說話,自己的表達才夠清楚。
這個插嘴的動作,讓自己對他到底說些什麼內容,完全沒聽進去,只感覺這人,實在是沒禮貌。
但是,等到聊天結束之後,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原來我以前正是這麼討人厭。
發生了什麼事,怎麼會轉到這裡來?
原來,等到情緒平緩之後,才覺察到,這就是以前自己的樣子。只要加入別人聊天的場子,從來都不管其他人正在說什麼,只會插嘴。
哇!這件事讓我看到,自己以前常常做出,這種討人厭的行為,但是卻一點都不自知。
後來,對雯雯說起這件事時,她完全不帶任何評判的聆聽,讓我感到安心。雖然討厭自己的行為,但是有個願意聽,自己說這些話的人,讓我有種被接受的放鬆。
整件事的過程,也再次驗證「陪傷心的人聊聊」,這本書裡寫到,有關於聆聽與正念的關聯,以及做到這兩件事,可以帶給人們的幫助。
書中提到,聆聽本身就是正念。當我們專注聆聽時,對方是可以從自己所說的話當中,慢慢梳開原本混雜的情緒。聆聽的過程,不需要給予評判、建議,只要適時地將對方所說的話,再復述一次,讓對方聽見。不要催趕,也不必解決,只需要聽,專心地聽,就可以讓對方慢慢找回屬於自己的能量。
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有可以相互支持、陪伴的夥伴。
不管是不是要成為一個正念療癒師,看到周圍的人心情低落時,問候對方一下,不管對方有沒有回應,至少可以讓他知道,身邊有人在,他並不孤單,這樣的問候,是會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別人。當自己真的狀態不好時,也不需要死要面子活受罪,直白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讓周圍的人看見。這樣他們就能將關懷,灌入我們內心的小縫縫。
只要是人,就會有起伏變化的情緒,也會有暫時無解的問題,這些都是常態中的常態。只不過,我們都不想讓他人擔心,也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更害怕用自己的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所以腦中的小劇場,才會不斷重複上演。
學習正念,除了提升覺察力,放慢反應的速度,保持客觀的觀察外。要能夠更進一步幫助自己,或者幫助別人。但是,如果不知該從哪裡著力,可以試著從「聊天」與「聆聽」開始。透過這種人際交流的過程,讓我們看到更真實的自己,也接受脆弱與無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