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
經常看所長文章的朋友,會發現所長還蠻常引用榮格老阿伯(lāu-a-peh)說的話。常常引用他的話是因為,現在的所長越來越能理解,這些話的意義,不是字面上的那種,而是真有感悟的這種。 但是,所長也必須承認,自己跟榮格老阿伯很不熟,因為他的學問實在太高深,太困難了,自己還吞不下去。因此,需要借助那些已經鑽研很久的專家,以深入淺出的解說,自己才能稍稍懂一點。
這位老阿伯在說明人的情緒表現時,以各種原型概念來說明,這些原型,透過了心理遺傳的方式,留在了每個人的深處,成為了集體的意象。光看到這些,是不是覺得這是在說什麼?對,如果看老阿伯本人的說法,真的太高深,很難理解,所以需要專家的幫忙。
這次,所長要介紹的書,就是在介紹這些「原型」。書名是《情緒陰影—「心靈整合之父」榮格帶你認識內在原型,享受情緒自由》,作者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依照榮格老阿伯的理論,他將人物原型分成了56個。每一個「原型」都有長得正的樣子,也長歪的樣貌,就像太極圖,除了有陰陽兩面外,同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兩者間是彼此互相消長。
為何說這些原型是我們的集體意識,儲存在人的內在深處呢?
因為書中在介紹各種原型時,是以流傳已久的童話故事,或者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來引領讀者開始認識。這些人物角色,我們都蠻常看見的,像是公主、王子、國王、皇后……。每一個原型角色,都有理想型,也有走鐘型。如果發展好,就成為理想型;發展不好,就變成走鐘型,走鐘型就成為了我們的情緒陰影了。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不只有一個原型,人是由眾多原型組合而成的。而這些在我們身上的原型,有些發展得還不錯,有些就走鐘了。而走鐘的原型,就成為我們情緒起伏的背後動力。
書的背面有這麼一段話:『「情緒陰影」,就是讓人在情感暴風雨來襲時,常常找不到傘的窘境;是阻礙我們身心能量的「情節」所在,也是我們心靈深處的「雜質」。這些無法被自我意識到的情感經驗,原來背後,暗藏著許多我們還不夠了解自己的地方。』
從這段話中可以了解,如果想要了解自己,要向陰影靠近。越是靠近陰影,才能明白為何同樣的回應,其他人接收到之後,沒有什麼感覺,然而自己接收到之後,卻會暴跳如雷的原因;也才會慢慢可以發現,只有自己才會遇到的「鬼故事」情節。
我們可以把情緒陰影,看成是一把握在手中的鑰匙,如果願意拿起鑰匙,把門打開,走進去看看,在門的後面到底有什麼,或許就有機會改寫原本的情節,創造出不同的結局。
而榮格老阿伯則是把發現「情緒陰影」的過程,看成是鍊金術的歷程。作者在前言中寫道:「當陰影提煉出來了,見了光,就變成一種對生命有價值的滋養。我們不用再困進那些自我責備、和討厭別人的心靈牢獄當中,而能用一種更有彈性的立場,去擁抱各種不同的經驗與事件所要帶給我們的生命意義。」
為什麼所長對榮格老阿伯的理論有興趣呢?
因為,最近這幾年,所長逐漸發現,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那些讓自己覺得窒息的情節,裡面都有自己勞不可破的信念。在這些信念中,有些幫助自己以輕鬆的態度面對互動,有些信念則讓自己感到抓狂、焦慮、孤單。
一開始,都誤以為,那些令自己糟心的原因是在別人身上,後來才發現,造成這所有一切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
有了這個發現後,並不表示再次面對類似的情節時,情緒就不會再出現。其實,火爆還是依樣火爆,不爽仍然會不爽,只是可以在情緒之後,採取不同的行動。藉由行動改變,希望事件的開展方向也會不同。
這呼應了作者在序言中所說:『但這幾年以來,我逐漸體會到何謂「從容」的態度:那是一種面對他人質疑時也能覺察自己不需要恐慌的能耐。當我們學會自我覺察之後,這一切「有能力穩定自己情緒」的經驗都將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一一發生。』
所長是還沒有能力做到「從容」的態度,不過已經越來越有能力,從別人的反應中解脫出來,不再過度地自責,或過度的自我要求,而是給自己一點放空的空間,讓自己從現狀的困頓中抽離。
這本書很有意思,裡面除了用很淺白的文字解釋各種原型外,前面還有一個測驗,讓我們可以先看看自己的情緒陰影是屬於哪一類。所長做了這個測驗,結果是陰影內隱型中頭輕腳重這一型,這種類型是思想得分高於情感得分。裡面解釋:「這一類型的人,容易被非理性信念困住,要適時地回去整理自我價值觀的形成脈絡,別讓不適用的信念困住自己。」
書的每一章節中,也有一些提問與書寫練習,讓我們每看完一段落之後,可以先停下來想一想,梳理一下想法,這部分非常實用。
所謂個性決定命運。我們的個性養成,除了先天的氣質外,還受到後天的際遇與環境的影響,最後滲入了骨子裡,變成了無意識,成為瞬間的反射。所以,榮格老阿伯才說:『你沒有覺察到的事情,就會變成你的「命運」。』
所以,想要改運嗎?先來看看自己的陰影在哪裡?屬於哪一款?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從而可以改寫鬼故事,讓原本的恐怖情節,慢慢改寫成可以令自己喜悅的有趣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