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
最近,再次回頭看了一下兩年多前的文章。
看這些文章時,感覺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那些文句表達的方式,現在已經無法再重現;熟悉的是,文章的內容,都是出自於自己的生活、感受與想法,因此閱讀的時候,腦中又重新回播一次那時的情境。再精確一點說,看著文章,可以確認,那確實是我,但又不太像我。
原來,兩年來,我的轉變竟是如此的巨大。
雖說,「變」,是這世界唯一不變的事。可是,因為過去從沒紀錄過改變的過程,所以自然也就對改變的軌跡,感覺似乎清晰,但其實是無比模糊。
到底,現在的自己,又是如何轉變過來的呢?
好像經歷過一些重要的轉折點,然而改變,應該不是只源自於這些轉折,改變應該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如果,不是當時用文字將一切種種記錄下來的話,這連續不斷的過程,早已消散殆盡了。
不過,看著過去留下的痕跡,再對照現在的記錄,隱約可以發現,這其中最大的改變,在於與自己連結上的改變。
從過去的文字中,會看見刻意刻鑿的痕跡,不管是用字還是遣詞,有著在顯擺吊書袋的意圖,某種程度想彰顯一下自己的學問吧!但是,現在更多的時候,貼近於真實的狀況,真實的感受,還有真實的反應。這些部分沒有好與壞,對與錯,就只是當下的狀態而已。
最近,我看到「離線練習」這本書中,提到了「 澄心聚焦(Focusing)」。
什麼是「澄心聚焦」?
這是由美國的心理治療師尤金‧簡德林博士,發展出來的一套心理治療方法。他從研究中發現,為什麼有些人接受心理諮商的效果顯著,但是對某一些人卻沒有太多改變?
從實驗的結果中,他發現到接受心理諮商有效的人,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會仔細地找出,可以表達自己內在狀態的語句。」也就是說,這些人會深入自己的內心,描述出自己當下情緒回應、身體的反應。就算描述時辭不達意,但是仍然會試著往內心去探究。
這與正念的練習有一點相似,不迴避自己的狀態,如實地觀照與記錄就好,不對這些情緒、狀態做任何的批判。但是,又比正念不相同的是,在面對事件時,多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原因,可以是結果,可以是過程,也可以是感受,總之越細膩,越能看見自己真實的內在。
要能夠做到如此,需要的是,多多與自己的內在做連結,與自己的身體產生交流。
例如,當看到小孩不聽話,一直與自己唱反調時,身心會出現哪些反應?
像我,一開始看到小孩唱反調,不服從自己指令,或者說出的回應,不在自己的預期中時,我的腦袋會開始想,要如何說服。但是,這些說服,全是以自己認為對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去看。所以,我會粗暴地認定,我是絕對的對,他們是絕對的錯。
如果,他們因為我的說服,而表現出心不甘、情不願的態度,並且露出生氣的臭臉時,一開始還可以忍著,但是忍不了多久,情緒就爆炸開來了。爆炸的時候,說話的語速會變得更快,用字充滿了貶低、與諷刺,聲量會逐漸提高,然後心跳加速,漸漸的臉就會漲紅。
以前,從來沒有好好地探究過,自己為何有這些反應,只認為自己沒耐心,還有脾氣暴躁,然後就想著這些死小孩,聽話照做就對了,有那麼多意見做什麼。簡單的說,自己在下意識中,要不就是苛責自己,再不就是把責任推給別人。
但是,開始書寫記錄之後,我慢慢從對外的關注,轉向對自己的聚焦,再慢慢解開內在糾纏不清的結,最後是平靜放下這一切,慢慢可以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也原諒當時不懂且犯錯的自己。
「心靈寫作」的作者娜坦莉‧高柏在書中提到:「寫作比治療深奧,你透過你的痛苦而寫,就連你的苦難也得見諸筆端,接著讓它隨風而逝。」
聚焦於書寫中,將所有的感受過程,與所有的反應全部寫出來,看看自己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會發現到,在面對令自己憤怒的事件時,令自己怒的原因真的不是他人,而是那個需要被理解的自己。只有先理解了自己後,才有空間理解他人。
現在的我還是會生氣、暴怒、無力、躺平……等各種雜七雜八的狀態出現。只不過,現在處在這些狀態時,已經可以用比較平靜的態度面對,而且也願意向外求助,不再只是龜縮起來,一個人默默感傷,覺得這世界沒有人懂我。
回過頭再看看過去的文字,還是覺得自己蠻厲害了,可以寫出那些讀起來好像很有學問的語句。但是,現在的文字表達,雖說有時會粗俗了點,卻又覺得可愛且平易近人一些。反正,我就是一個俗人,也沒凌雲壯志想成為什麼文學獎得主,或者暢銷書作家,我想要的只是繼續用文字,一點一滴認識自己,繼續挖掘出內在的力量,然後可以和自己好好在一起,就是依然繼續書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