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
植物,依著土地生長,靠著動物開展,順著風旅行。
現代的人多數時候,所接觸到的植物,大多是長在盆子裡,不是長在土地上。長在盆子裡的植物,和長在土地上的植物不同。
長在盆子裡的植物,雖然受到人們的照顧,但是只有一抔土的空間與養分,長大的空間也被限制,如果想要突破,根必須撐破底下的花盆,向外延伸,如此才能獲得長大、長高的機會。
然而,長在土地的的植物很不同。多變的環境,雖然嚴峻許多,但是它們總是會有辦法活下去。沒有足夠的雨水時,葉子可能蜷縮,莖可能變得瘦瘦,但是看不見得根,會在土地中慢慢找到有水的地方,繼續支撐著自己的生命。
哪一種環境對植物好,很難說。但不管身處何處,植物都是敏銳的,也是盡力活著的。
植物,從上到下都是寶,如果能聽懂它們的語言,會明白這些寶,要用在哪裡。
在《編織聖草》這本書中,作者本身是個植物學教授。上民俗植物學時,把學生帶離教室,去到植物的土地,採集植物,讓學生可以從土地之中,學習真正的民俗植物學,了解過往的長輩們,是如何運用這些植物寶貝。讓民族的文化,透過植物延續下去。
他們到野外工作站,第一個任務,就是搭建教室。
教室,不是用帳篷搭成的,而是利用當地的植物。
學生們對於野外、對於植物的熱情是有的,但這些都來自於《動物星球頻道》,或《國家地理頻道》。因此,真正身處其中時,會感到陌生與恐懼。
老師只能帶著他們,收集樹苗,搭建出一個印地安傳統圓屋。
圓屋,沒有牆壁,沒有角落,但處處充滿著智慧。圓屋形狀像鳥巢,是球體的外型。作者寫到:「球體的體積除以表面積的比例是最大的,因此可以減少生存空間所需的材料,圓形有利於排水,也可以分院雪的重量,續熱效率高,又能夠擋風。」
學生們從搭建圓屋開始,在森林裡,接觸土地,從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認識植物,應用植物。
搭完圓屋,接著採集香蒲。
香蒲長在沼澤。採摘香蒲要走進水中,雙手要深入泥潭裡,然後從植物底部用力拽,才可以將根莖一起拔出來。拔香蒲的時候,會曬傷、會發癢。而緩解皮膚曬傷、發癢的解藥,就在植物身上。香蒲的凝膠能舒緩身體的不舒服。所以作者在書裡又寫了:『我常聽草藥師說:「解藥往往長在毒藥旁。」』香蒲的凝膠透明、清涼,有抗菌提神的功效,是香蒲用來對抗微生物,保持葉基的濕潤的法寶。
採完香蒲後,把香蒲帶回圓屋。香蒲的根莖可有豐富的澱粉,可以烤來吃,也可以做成麵或煮成粥。把香蒲葉一層層剝開,會露出白色的髓心。作者說,這髓心與小指一樣大小,吃起來與綠櫛瓜一樣脆。
除了可以吃,香蒲的葉子,還有另一個妙用。由於香蒲長在沼澤,所以葉子上充滿了多孔的組織。這多孔的組織裡,充滿了空氣,提供香蒲所需的氧氣。而且為了不讓泡在水中的葉子軟爛,香蒲葉的表面,有防水的蠟層。所以這些葉子可以成為很好的睡墊,放在睡袋底下,既防水,又乾爽柔軟。淡淡的香氣,聞起來像新鮮的稻草,可以一夜好眠。
這群大學生,在教授的帶領下,走進的森林,認識了植物,並在它們的照顧下,吃飽、睡好,上了最充實也最接地氣的課。
這世上只有印地安人,有屬於自己的有民俗植物嗎?當然不是,我們的原民也有屬於自己的民俗植物。例如,「馬吿」這是臺灣的原生植物,也是屬於原民的民俗植物。
「馬告」是泰雅族語,中文叫做「山胡椒」。這是因為新鮮的「馬吿」的籽,帶有麻辣的口感。
看到「山胡椒」,可以猜到,在料裡時,馬吿可以作為香料,增加食物的風味。除了可以用在料理之外,「馬告」全身上下,都可以供人做不同的應用。
它的花可以泡茶,幼嫩的葉可以入菜。如果將新鮮的果實搗碎後,泡在水裡,就成為了原住民的生機飲品,既可提神,又能舒緩身體的痠痛,減輕宿醉後的頭痛。
瞧瞧,不只是印地安人有神奇的植物,作為他們養護生命的禮物,我們也有。
植物,真的是大地所贈與的最神奇禮物。
它們不動,落在哪裡,便活在那裡,長在那裡,看似隨遇而安。但其實卻無聲無息地改變了世界,改變了環境。而民俗植物,又是認識我們認識自己的土地,了解自己文化起源與傳承的一把鑰匙。
但是,透過這把鑰匙,可以打開的,不只是認識這些植物,也打開我們與過去、與土地的連結,找回失去的根,重新紮回土地之中,並且透過土地的滋養,找到療癒生命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