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生活圈是一件困難的事嗎?會不會覺得拓展新的人際網絡是一件有難度的事?
出社會開始工作之後,許多人覺得和學生時代相比,進入職場反而不容易拓展自己交友圈。確實是如此,自從開始工作後,每天的生活常常是兩點一線,沒有多餘的心力與體力去開拓自己的社交圈,久而久之,生活圈就變得越來越小。
人際交往在現在的社會中,好像成為一個越來越明顯的難題。
前幾天,參加了學校舉辦的桌遊工作坊-「情緒同理與覺察」,講師一方面帶領著成員做一些有趣的活動,一方面說明每一個活動與建立人際關係有什麼關聯性。幫助參與的成員了解隱藏在不同行為與反應的意義,藉此幫助大家如何覺察自己的狀態,也能慢慢理解與接受其他人的回應。
每次在參加一個新的活動或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團體,都要做自我介紹。既然這是一個學習人際互動如何開展的工作坊,那第一個活動就是做「自我介紹」。
在自我介紹時,多數人通常會如何介紹自己呢?
不外是姓名、職業、興趣,或者自己是哪裡人等,很像填寫會員資料。除了這些熟悉的個資外,是否曾經思考過還有哪些事,會想要告訴那些初次見面的人呢?這些事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在自我介紹時,不只是告訴對方關於自己的訊息,也透露出一個人是用什麼角度在看待自己。
我們在自我介紹時,說了些什麼內容,做出了什麼動作,都是自我的展現。有的人會說很多,有的人則是話少得可以;有的人將自己介紹得很詳盡,差點就要把自己的祖宗八代交代清楚,但是也有人是報完自己的名字後,就無話可說了。
雖然,過去已經有許多自我介紹的經驗,但還是不太知道要如何向別人介紹自己。每次總是想很多,但沒有一次真的能做到完整地表達。一段清楚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紹,真的很不容易!
為了讓所有參與者看到更多差異。在每一個成員完成自我介紹後,講師請他們選出一位自己想要認識的成員做自我介紹。
這時候,選擇打安全牌的同學,會找自己認識的朋友,但是也有同學願意尋求突破,找自己不認識的陌生人。而被選中的成員是可以接受別人的邀請,也可以拒絕對方的請求。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講師說了,人通常會擔心被他人拒絕,而選擇邀請熟識的朋友。找認識的人就是待在人際舒適圈中。但是,如果真想拓展交友圈,鼓起勇氣脫離這個舒適圈,去認識陌生人,會有更多的機會。雖然這麼做提高拓展人際關係的可能性,卻也要有接受對方拒絕的心理準備。
然而,被邀請的人則是接受與拒絕的自由,不過拒絕並不一定比接受來得容易。
果然如講師所說,沒有人選擇拒絕別人,不管自己是否認識對方,所有人都答應別人的邀請。我不知道為什麼其他人接受邀請,但是知道自己接受的理由。因爲前面都沒有人這麽做,如果自己的選擇與別人不同,不僅顯得過於特別,也會擔心其他人的看法。
自我介紹結束後,接著就是記憶力大考驗的挑戰。
講師先挑選一個成員,再擲骰子選出另一位參加者。接著問那位被他選中的成員,這位被隨機選中的夥伴,在他的自我將介紹中,有提到哪些事情。
這活動實在太燒腦了,全場約有三十位參與活動的夥伴,聽完所有人的自我介紹後,還留有印象的根本就不到一半。所以,心裡超級緊張,深恐自己會被選中要回答問題。矛盾的是,雖然心裡害怕被問問題,但看著別人在回答問題時,卻充滿了看戲的樂趣。不知道其他人是否與我有相同的感受?哈~
仔細檢視自己記得哪些人的資訊時,除了最後幾個介紹的同學外,還留有印象的就是與自己有共同點的成員,或是他的自我介紹很另類的夥伴。例如,有個同學這樣介紹自己:「我沒有特別的興趣,最大的志願就是在家當米蟲。」如此坦白揭露想當米蟲的想法,確實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內容很一般的介紹,例如讀哪個系,念幾年級,到最後反而全部混在一塊,而模糊了記憶。
這個活動結束後,講師當起了綜藝節目的主持人,讓大家分組玩「比手畫腳」。這個綜藝節目中經常出現的遊戲,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所以關於規則與玩法不需有太多的說明。但是,講師還是提醒大家,其實在他所說的規則中,都是留有一些伏筆的,這些伏筆算是答題的突破點,就看我們能不能把握其中的要訣了。
只不過,大家似乎悟性都不高,即使講師後來看不下去,自己都跳出來明確提醒了,多數人還是沒聽見這些明示,還是沒問出關鍵問題,還是忍不住違反遊戲的規則,這讓講師的臉上明顯地冒出了三條線,頭上有一群烏鴉啊啊飛過。
我們常常在聽別人說話時,不是聽了跟沒聽到一樣,繼續按照自己的習慣行事,不然就是即使聽到對方說的話後,還是不明白話語中所表達的意思。總而言之,就是別人的話對自己來說,如同耳邊的一陣涼風。
不過,在比畫的過程中,會看到有些同學是善於使用肢體語言,所有人看到他的動作就能輕易猜到答案。然而,有懂得表達肢體動作的人,就一定有拙於此道的人。這樣的人站在講台上,比來比去都是相同的動作,不知道要如何做,才能讓別人明瞭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那不知所措的模樣,真為他們感到緊張。
這就是講師安排這個遊戲背後的目的了。
我們在一個不熟的場合中,會有手足無措的狀況,要如何做才能將手腳安放在適當的位置上呢?這些緊張都是開展人際網絡時,會遇到的尷尬場面。他用遊戲的方式,讓大家學習覺察與適應。
最後,講師要各組推派一位代表,然後讓各組盲猜三個關於這個人的資訊。這很像在通靈,只要看著對方的臉,就能看見他的前世今生。
多數的人會用什麼依據去盲猜呢?
有的是因為對這個人有一點粗淺地認識,有的是因為這個人的服裝穿著,有的則是因為他好像在剛剛提到相關的事。我們通常在聚會的場合中,會先收集關於他人的資訊後,再經過自己東拼西湊的組裝,形成了對這個人的印象。但是這些組裝後的印象,如果有機會認真核對,正確的部分通常不多。
這是遊戲,玩起來當然有趣,不過回到真實,好像就不完全是這樣了。因為所有在人際關係中的誤解,與以訛傳訛都是這樣來的。
整個活動講師都以遊戲的方式來展現,在建立人際關係時,多數人會遇到的狀況,雖然講師的活動與說明是輕鬆、清楚與親切,沒有高深的理論,但對於觀察自己,與理解他人卻有很實際的幫助。
參加這個活動的動機,並不是想要相交滿天下,只是希望自己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新團體時,可以減少一點心中的緊張與不安,讓自己在認識新朋友的同時,能少點焦慮,多點自在,然後表現出最舒適的樣貌;也能自然地靠近每一個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