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
最近,因為收案的關係,不僅借重各方同學的人脈,也要準備許多材料、用品。所以,在方方面面,都收到了來自各方大德們的介紹與贊助。雖然,多數的時候,自覺人緣應該還行,但是因為自己的脾氣不是太好,也常會說出些不太得體的話,因此有可能得罪不少人。於是,關於人緣這件事,還是會提醒自己,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
不過,經過在這次收案的過程中,看到來自各方的大德,願意在各方面幫一把,著實也讓我既感謝,又驚喜。畢竟,我也不是什麼好相處的人,但是大家還是願意幫一下,真的是心中十分感動。
但是,其實心中也會想,為什麼大家會願意如此這般的幫忙呢?
經過這段時間的沈澱,我應該找到了答案。因為,我樂意與人「互惠」吧!
其實,「互惠原則」,在《影響力》這本書中,就有提到。這是一種讓人會在不知不覺間,開始願意配合對方的重要影響力之一。
所謂「互惠原則」就是,你送我一顆桃,我就回贈你一顆李,投桃報李。
只不過,雖然投桃報李,這道理淺顯明白,但是在以前,也不是每一次送出去的桃子,都可以被人家欣然接受。有時候,送出桃子的行為,反而是刺激了對方,讓他們想要拔腿就跑,躲得遠遠的,連接都不想接。
真的,以前的我,確實會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完全不想與我互惠。與這次完全不同,大德們的資源,源源不斷地到來,讓我都覺得自己在論文前的致謝,應該要寫個四、五頁,才能把所有感謝的大德寫完吧!
不過,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這又是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慢慢地,我明白了,因為現在的自己,比較坦承了。
以前的自己,會因為太想要完成一件事,而請別人幫忙,目的性太強。所有的靠近,背後都帶著強大的意圖,因而給予人一種過於功利的感覺。但是,在自己的心中,又不喜歡看到那種很功利的人,因此反而不能很輕鬆地告訴別人,自己真的需要協助。
但是這次的收案,卻讓我有了很大的調整。
一開始,還是跟過去一樣,太想要如期完成論文了,所以希望,所有的一切都一定要在自己的掌控中。然而,越是想要掌握一切,一切就越是不如預期。直到有一天,很認真的問了自己,到底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答案很明確,其實就是兩年完成學業,順利畢業。
既然如此,只要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就好了呀!
於是,某次上課,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如果過程中如何如何,可以來得及在六月前完成論文嗎?老師一派輕鬆地回答我說,可以啊!
聽完老師的果斷地回答,我放下所有的焦慮,只是告訴自己,既然老師說可以,就相信老師的話。於是,不再執著,非要如何才可以。反而覺得,只要有機會就做,不管太過在乎結果如何。
所以,一開始的收案,自己笑稱那叫「試營運」。一方面,把所有過程跑過一次,順便邊做邊修正;另一方面,看看介入的結果,是不是會出現差異。果然,經過試營運後,有些內容做了調整,而且最後結果也讓我更有信心,更有底氣可以繼續下去。
原本看似白費工的過程,在自己的心態調整後,一切都變得好有意義。
而且,也因為確定了目標,但對過程的發展放手後,反而可以真誠地回贈李子,給那些曾經送給自己桃子的大德們。
這時候,我才明白,想要把「互惠」原則實踐得好,自己的內在很重要。如果對自己不夠坦誠,真的會創造出一種讓人不舒服的感受。
我不否認,自己真的是有目的地請求大家幫忙,但是這一點就算不說,有長眼睛的人,其實都看得出來,如果還遮遮掩掩,自命清高,就太沒意思了。
反倒是把話說白了,大大方方地拜託,然後別人願不願意幫,就讓他們可以自由決定。因此,最後的結果不管如何,都是以感謝的態度回應,這樣就足夠了。
不過,為了完成這件大事,自己真的得到太多人的幫忙。但礙於規定,論文中的致謝只能寫一頁,而且還是14號字,1.5倍行高。這樣一頁,只有寥寥數百字,實在很難把所有大德的幫助都寫進去。
所以,我決定了,分個幾次,慢慢將大德們給予的協助,通通寫到文章中,一定要把心裡對他們的所有的謝意,通通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