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當遇到會讓自己不爽的事情時,表達自己的情緒,有沒有用?
最近,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認為把情緒表達出來,是一件重要的事。而我也越來越能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可是,卻會被問這個問題:如果我把情緒表達出來,情況會因此好轉嗎?
猛然被問這個問題時,完全回答不出來,好像裡面有個bug,但是找不出來,只能暫時將想法放在腦中,再慢慢找出那個令自己困惑的點。
到底,把表達出情緒,對事情的發展,有沒有幫著呢?
我先說說最近聽到的故事。
最近和個朋友聊天,過程中,提到了他自己以前發生的故事。
他說,小時候自己的功課不太好,很少考一百分。有一次,好不容易考了一百分,他簡直開心到要飛起來,因為可以跟爸爸媽媽要一個自己想要的禮物。
他說,自己想了好久,終於決定想要一個新水壺做為禮物。而且他已經在心裡,想像好水壺的模樣。
假日的時候,爸爸帶自己去市場買水壺。但是,卻怎麼樣也找不到心目中的水壺樣式。最後,爸爸等得不耐煩,就擅自幫他挑了一個他很不喜歡的水壺。看著爸爸選的水壺,小小的心底好失望,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要到猴年馬月,才又可以考一百分,得到想要的禮物。
這件事,在大人看來完全是一件小事,根本不值得記住。但是,在孩子小小的心裡,卻慢慢成為了信念。
什麼信念呢?
如果我需要某項物品,一定要自己買,如果是別人塞給我的,他們一定選擇我不喜歡的樣式。
當他告訴我這個故事時,我問他,現在說出這個故事,心裡有什麼感覺?當下他沒多說什麼。而我只告訴他,其實這是自己的內在小孩在討拍拍。
我跟他說,說出來很好,如果哭了,也很好,秀一下自己。但是,他卻告訴我,可是根本就是一件很小的小事啊,我覺得自己這樣有點無理取鬧,而且事情都過那麼久了,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
確實啦!如果,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小孩的眼中,這卻是一件大事。換作以前,我一定完全認同「大人」角度的想法,但是現在的我,卻覺得「小孩」的感覺一樣重要。
這倒不是說,現在的我,變得寵小孩了。不是這樣,而是說,我現在在思考事件中關係的互動時,不是單一線條在看,而是雙線並行。意思是,理性很重要,情緒也同等重要。雖說,解決事情需要理性,但是也需要感性幫助。
理性所看到的,只是事情的某個面向,如果過度堅持凡事理性看待,很容易落入非黑即白的狀態。但是,如果能搭配上情緒,就可以出現多一點角度,可以理解事情,並且多出各種層次的灰階。
真正的問題在於,情緒要如何表達,才算適當表達?
我們受過太多的理性表達訓練,但是卻很少有情緒表達練習。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以為所謂情緒表達的練習,指的是生氣、憤怒這類。不是,不只有這些,包括快樂、興奮這些看起來愉悅的情緒,也需要練習表達。
因為,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每一種情緒的反應,如果過大、過滿,都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在《黃帝內經》中說到:「肝在志為怒,怒傷肝;心在志為喜,喜傷心;脾在志為思,思傷脾;肺在志為憂,憂傷肺;腎在志為恐,恐傷腎。」
可以見得,在古人的看法中,不管是那種情緒,都是以適度地表達為佳。所謂「樂極生悲」,某種程度就是在提醒著人們,即便是想抒發快樂,也要有所節制,如果過度的話,最後反而會以悲劇收場。
所以,慢慢地理出了一個想法是,適度地情緒表達,可以讓他人更了解我們。但是,表達情緒不等於傷害別人,過於憤怒會口不擇言,說話傷人,過於興奮會不知節制,讓人感覺自己驕傲自大。這些的表達方式,都不算適度。
而且,當我們可以自在、適度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時,我們也比較有能力接住他人的情緒。如果,雙方都能夠做到這樣「理想的互動」,即便有意見分歧的狀況發生,都不會影響雙方的關係,反而可以因此更深入了解對方。這不是對解決事情更有幫助。
所以,拉長時間來看,學會情感表達,與理性說出想法,是同等重要,只偏重於某一個部分,都只是做到治標不治本。
而且,如果我們可以做到理解情緒、表達情緒的話,對於自己內在信念的調整,也有幫助。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在信念無法改變,原因並不是理性不知道,而是因為感性過不去啊!
所以,表達情緒重不重要?
很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理性的分析,也需要感性的神助攻。就像大象與騎象人,如果想要朝著目標前進,需要兩者互相合作,才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