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日
到本週為止,已經寫了四週的「正念日記」了。
這一項功課,從第一次上「正念」這門課時,老師就預告了。同時,在課程的介紹中,老師也列為出缺席的評分標準之一。由此可見,「正念日記」的撰寫對於學習正念,是一個多麼重要的練習。
這幾年來,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所以要再寫個「正念日記,也不是什麼難事。而且,老師也說了,這並不是要看大家的文筆,也不是要窺探眾人的隱私,只是要我們將日常的生活中,觸動自己的事情,記錄下來。因此日記的內容,一定是自己認為,給老師看了也沒關係。如果是太過私密,或難以啟齒的內容,還是留在自己的心中,不需要全部分享出來。
老師說,寫「正念日記」時,只需要如實記錄,每天在生活中,讓自己出現反應的「觸境」。「觸境」的意思就是,會觸動自己的感受,或者觸發自己行為的事件。只要如實地將這些事件記錄下來,不需要有任何的評論,或者是做自我檢討。所以,日記的內容記不需要詳實,更不用記流水帳。因此,每天會有的內容,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但是,「如實」紀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重點。
只有「如實」寫下這些事件,才能提昇,自己對於生活的觀察。如此一來,覺察的能力,也會在寫日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增進。
在誠實、簡單地寫了四週的「正念日記」之後,有什麼改變嗎?
其實,生活沒有太多的改變。習慣是這樣,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同樣的事情,一直之間就要有什麼明顯改變,其實不可能。但是,想法卻是有一點點不同。
像是,在某一週的日記裡,其中有三天,記錄下了三件不同的事情,但是在寫完當週的日記之後,發現到自己是個很容易因為別人的事件,而觸發情緒的人,而且有時候,反應甚至比當事人還激烈。真的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說實在的,這個症頭以前就有,是自己的慣性反應,難道以前不曉得嗎?
倒也不是真的不知道。只不過,過去就是任由情緒宣洩。這樣的習慣,好嗎?沒有好或不好,只是經過那一週的日記之後,會開始想有這個必要嗎?還有,為什麼自己的情緒,會因為別人的事件,忍不住反應呢?這其中又表示著什麼呢?
另外,在幾次的正念日記中,都寫到了自己面對家人、還有室友的感受。經過這些日記的書寫,自己看到的是,原來是自己的心中,挖出了一條像護城河一樣寬的界線,將這些關係親近的人,排除護城河之外,但是在自己心中的感受中,卻是覺得別人將自己排拒在外。
為什麼寫「正念日記」可以看到這些呢?
因為,寫這些記錄的時候,只有單純寫下事件,雖然免不了還是有主觀感受。可是因為不寫任何的評論,內容雖稱不上客觀,不過絕對是誠實。所以,寫著寫著會看到,日記中,總是記錄類似的事件。也就是說,會觸發反應的事件,大多有著都相同的情節。如果再細看這些事件,不管是發生的時間、地點、對象,其實都不相同。在這些事情中,唯一一個共同的交集,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與我的反應。
也就是說,這些都是過去的習慣所造成。所以,老師才會說,學習正念,可以幫助自己找出慣性。當慣性被發現後,才有辦法覺察與改變。
難怪,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寫「正念日記」的重要。並且一直邀請同學,每週一定要上傳自己的正念日記。
寫了幾週的正念日記後,開始慢慢清楚,自己對哪些事情,會出現哪些感受與反應。因此,當類似的事件出現時,開始學習將專注力集中,找出刺激與反應的空隙,也學習接受所有的感受,接受所有的情緒,但是不給予任何評價。
這個「接受」的練習,讓所有的情緒可以出現,可以流動,但是不會影響到別人。
如同老師第一次上課說的,所謂的不評論,不是真的對事件沒有評論,而是將時間拉長之後,可以搜集更多的資料,讓自己對事件有更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收集的資料越多時,就會發現,原來一開始對方的反應,並不像一開始所想的那樣。而是那些當下出現的主觀感受,影響了自己的想法。因此,當自己可以穿越,這些不舒服的情緒時,會看到事件,出現不太一樣的樣貌。
當然,這個過程很困難,時常會覺得難受,有時候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過度隱忍,或者委屈。因此,需要梳理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而這些梳理的過程,繼續寫在日記中。透過這些記錄的過程,會看到有什麼部分,出現了改變。
不過,因為所有的內容,只有如實地寫出來,沒有任何評論,反而幫助了自己,能夠接受所有的一切。而這份「接受」,也確實有助於放慢反應速度,看到了迴轉的空間。
雖然,每天每天的狀態都不太一樣。當遇到狀態好時,覺察的能力會比較好,整天的表現就比較平穩。不過大部分的日子,依舊是被過去的慣性牽動,被相似的事件觸發,出現類似的感受與反應。畢竟,自己的悟性不高,覺察力不太好,而且還常常陷入昏沈的狀態。但是,只要開始有一點點微小的改變,就表示這個練習還是有作用的,對吧!
想要找出改變自己的契機或方向,讓自己在生活中,可以更平靜、平衡嗎?邀請大家,可以試著從寫寫「正念日記」,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透過日記如實記錄,會幫助我們,看見更多自己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