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2日
最近為了寫研究計畫,找了一些資料。主題大多是大學生的壓力,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論文,或統計數據。但是,看到這些數據、文獻與相關報導時,內心是很傷感的。
大約從自己這一代開始,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讓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重視,父母可以給孩子的各種資源與幫助,較過去真的充足許多。物質生活是變好了,可是,孩子整體的生活,好像又不是如此。
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開頭最著名的一段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有智慧的時代,也是有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我們正走向天堂之路,也正走向地獄之門。」這段話,不只適用於動盪的法國大革命,也貼切的描寫了每一個時刻
是的,即便是現在,依然是一個充滿希望,卻也是個容易感到失落。對於現在正在讀大學的孩子們來說,也是如此。
他們有著只要願意,一定能上大學的機會,與聯考時代相比,真的處處有機會。但是,在聯考的時代,大學錄取率雖然只有20%到30%。但是,只要能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後,找到工作卻不是太難的問題。但是,現在的大學生面臨的卻是,「畢業即失業」的窘境。
到底哪個年代好?很難說,各有好壞。
另一方面,對現在的學生來說,找資料方便極了,透過網路的搜尋,各種學習資源,應有盡有,不像過去,光是要找個文獻,都可能要跑遍各個學校的圖書館,甚至還要去國家圖書館,才能找到需要的資料。但是,雖然找資源如此方便,他們卻反而失去了研究學問的耐心,和思辨能力。
到底資訊豐沛有幫助嗎?不確定,有利有弊。
再者,現在的父母,有更多的資源,也願意給孩子們更多支持,甚至更關心孩子的一切狀況。不像過去,父母普遍學歷不高,多數的家庭,都是父母努力賺錢,讓孩子們生活衣食無缺,至於其他部分,卻不一定能給予協助。所以,孩子只能靠自己去闖蕩,就算在外面跌跌撞撞,父母也不一定能夠再多做些什麼。但是,現在的孩子受到這麼多的照顧後,卻不一定有勇氣,脫離保護,自我負責。
到底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就能成熟嗎?沒答案,憂喜參半。
只是,現在的大學生,要擔憂的事,確實是比大人想像中多,壓力也著實不小。
不過,在找看資料的過程中,看到了一位教育學者保羅‧塔夫(Paul Tough),他曾經寫過《孩子如何成功》及《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兩本暢銷書。他提到了一個觀點:『過去的教育,往往是壓力過多,而挑戰太少。』
在這位教育學者的觀點中:「壓力」與「挑戰」並不相同。
例如,放學後要補習,功課多到做不完,考試一直考不好。睡眠不足,沒有休息、放空的時間,這些都都是造成壓力太大的原因。但是,缺少了挑戰。
這位教育學者舉了一個運動的例子,來說明「壓力」和「挑戰」的差異。
同樣是運動,在跑步機上一直跑,每天規定一定要跑個幾K,身體一樣會累,但沒有挑戰。登山,是一個挑戰。因為,登山不只需要行前的規劃,在登山的過程中,會有各種無法預測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出現,都必須想辦法解決。登山,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每一趟都不同。並不是每一次登山,都可以順利攻頂,有很大的機率是會無功而返。
其實,所謂的「挑戰」,就是跳離舒適圈,並學習接受不如預期。
可是,現在的孩子,常常有多到做也不完的功課,很難有機會、有時間、有空間可以去面對這些。所以,當他們離開熟悉的環境時,反而不知道要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遇到的問題,甚至沒有能力接受,不符合期望的結果。
難道在學校學習,就沒有挑戰嗎?也許有,但也可能沒有。如果,孩子在學校,只有唸書的體驗,沒有其他,那他們面對的,可能就只有大大的壓力,卻少少有挑戰。
這是放假的時候,家裡的新鮮人跟我分享的故事。
寒假期間,高中老師找她回母校,幫忙帶學弟妹做實驗。
有一天,她收到老師傳來的截圖,內容,是一個學妹傳給老師的。
這位學妹做實驗,做到心情很沮喪,甚至開始懷疑人生,心情低落之餘,傳了許多訊息給老師,內容大約是,是自己的學習能力太差嗎?為什麼自己做了那麼久的實驗,結果卻和課本中所寫的不一樣?
這個孩子的成績頂標,學業成績很好,校排前五,學習能力一定是不差。但是實際操做實驗的經驗很少,大部分與實驗相關的經驗,都是從課本讀來的,不是雙手做出來。但是,做實驗,本來就不一定會每次都能成功,實驗出來的結果,與課本所寫的不同,也不代表是失敗。這位學妹只有一兩天的經驗,就因此感到挫折、沮喪、無法承受。
看與做本來就不同,把課本的內容記得滾瓜爛熟,也不表示自己動手做就會如此順利。他們不明白,其實課本的實驗,也是前人不知做了多少次之後,所統計出來的大數據結果,也不是一次定生死。
所以,保羅‧塔夫認為:「重要的是學會面對逆境、管理失敗。教育要做的是,如何幫助孩子管理、面對失敗,而不是單純很多失敗就是好。」
陪伴他們面對,並且讓孩子知道,失敗不代表自己不好,而是過程需要檢視,看看問題出在哪裡。只是,在陪伴之後,最後依舊是要他們自己去經歷與克服。
所以,保羅也承認,身為家長,看到讓孩子遭受失敗,也是會感到困難與心痛的事,因為他自己也是一個父親,也會想盡所有可能,保護自己的孩子。因此,他會讓孩子了解,爸爸對於他們想做的事都會支持。在開始要做之前,會告訴他們,過程中,他們需要很多的堅持和努力,也遇到挫折和困難。但是,也會讓他們知道,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爸爸願意與他們聊聊,盡量陪伴他們面對。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功課,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誰也無法代替對方,完成自己的功課與任務,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支持與信任,陪伴他們長出能力,再一點一點去做好自己的人生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