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
平常喜歡看電影、追劇的小夥伴們,請舉手喊一聲!
我我我!我喜歡追劇,尤其是男主角帥,女主角美的那種劇,我最喜歡!
哈哈哈~這麼剛剛好,我也喜歡這一款的劇,有志一同!都是有眼光的同一款人,讚!
我最近意外發現,自己特別容易被某種劇情吸引,只要碰到這類劇情,我一定入坑,而且會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地反覆觀看。
看戲,尤其是看到會引起共鳴的劇,或情緒會輕易被觸動的情節,關上影片之後,再仔細沈澱回想一下,慢慢會發現,那些觸動自己的角色或劇情,裡頭有很多都是自己內在的投射。如果有這些的發現,就不會單純地只覺得劇好看或者不好看,還可以問問自己,是什麼記憶、經歷,讓自己會有這些反應。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劇之於我們,就是這樣一個虛與實對照、撫慰、提點的存在。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的生命,但是從戲劇中,我們透過想像,可以經驗一下不同的人生。
當然,很多戲劇的導演、編劇、演員,也透過他們的編導、演出,將各種人生故事,演繹出來,有發人深省,有引人發笑,也有引得哭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還有看完後,會大加撻罰,忍不住車咁六橋。
有人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傻子。」戲劇中的愛恨情仇,貪嗔癡怨,都是真實人生的縮影與寫照。當然,從戲劇中,也可以看到劇中人的心理,不管是創傷、修復,或者是成長,都能在觀看的過程中,有更多的了解。
這次要介紹的書,跟電影有關,也跟心理創傷、心理治療有關。書名是-「一邊吃著爆米花,一邊療著傷」,副標是:透過電影——看見我們說不出口的心裡創傷。
作者金峻基,是一位韓國精神醫學專科醫生,他不僅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創傷研究者,也是一位飲食障礙治療專家。看電影,是金醫師的興趣。
這本書,就是喜愛電影的他,看著電影的劇情,說著劇中人心理的傷,如何出現,又是如何成形的,最後再從專業的角度,用大白話告訴讀者,預防這些傷,修復這些痛。
書裡介紹了有很多國家的電影,有很多片子我都沒有看過,這是因為我蠻膚淺的,對於太沈悶、太嚴肅的影片,很難引起我的觀看興趣。但是,這卻不會影響我看這本書,因為作者用很簡明扼要的方式,將故事大綱做了清楚的說明。所以,就算沒有看過電影本身,也是可以知道其中的故事。
由於書的重點放在電影中的心理創傷,所以作者也用專業的角度,解釋不同的心理創傷的形成原因。
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胸口被一股沈重的壓力壓迫著,差一點就看不下去。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看著書裡談到創傷,我忍不住會想,自己也曾經有過相同行為,這樣的我是不是也造成其他人的創傷?結果,看書沒有得到療癒,反而讓自己倍感焦慮。
要是過去,遇到這樣的狀況,必定會棄此書不讀,因為內心羞愧難當。但是,現在不會了,我學會放過自己,所以即使感覺艱難,依舊一頁一頁繼續看下去。
書中不是只提到創傷的形成原因,也說明創傷的預防,最後還有創傷的修復。
創傷的形成,是人造成的,因此創傷的修復,也是回到關係裡,找回療癒的力量。
作者在序中寫到:「我試圖以一本書盡可能涵蓋所有創傷相關的事,希望能夠讓讀者像看電影一樣回顧日常生活中各處出現的創傷,成為理解個人過去的傷痛、加以成長的契機。另外我也誠摯期盼大家在閱讀之後能夠找出這本書所收錄的電影來觀賞,在直面電影中所隱藏的創傷時,也能夠稍稍接近自己過去費盡心思想要閃躲的創傷。」
這段話,說明了為何當自己讀到,造成心理創傷的原因時,為何會感到焦慮且羞愧了,因為我曾是加害者,卻也是是受害者。因為,心理創傷本就是主觀的個人狀況,無法與旁人比較。這些傷痛有些過去了,但有些卻隱而未發。
而這些隱而未發的,總在毫無預防的狀況下,蹦出來與我們相遇。作者摘取了電影「音樂花都」中的台詞:「人生際遇有好有壞,但不管發生什麼事,那些都是過去的是,現在你必須從過去中解放出來。」
所以,我選擇繼續閱讀下去,直視所有的一切。正如勞倫斯‧卡爾霍恩與理查‧塔德琪合著「創傷後成長」中所寫:「面對創傷真正的治療並不只是減少生命的痛苦,以及想辦法存活下去而已。而是要學習如何為人生賦予意義,學習讓人生多多少少有所成長的方法。」
因此,書,我閱讀完了,也放下了過去的自己,那個不懂事的自己,然後開始學習預防與修復。閱讀並不會讓一個人無法不犯錯,但是閱讀可以幫助一個人明瞭錯誤的地方,以及修正的方法。
不管現在的我們,心中是否有塊地方不想看見,這些也不想被看見,都沒有關係。先透過別人的故事,看看他們的心路歷程後,找個黃道吉日,將自己的部分揭一點,看一下,再蓋上,之後再掀一點,看一會兒,再躲起來,這樣來來回回多個幾次,我們會逐漸發掘出勇氣,找到承接傷痛的力量,也找出治療傷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