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相互消長】

2024年4月30日

      上了半個學期的中醫心理學後,越來越發現到,從中醫的角度,看人的情緒與身體,彼此環環相扣,真的很有趣。

Photo by James Wheeler on Pexels.com

      「中醫」不僅是醫學概念,還是哲學思想,更可以是生活的落實。

      我們不一定要學會中醫,要懂很多中藥,但是如果可以熟悉中醫的思想理念,對我們的身心平衡,確實有很多的幫助。

      中醫的思想基礎,奠基於「陰陽」與「五行」。

      「陰陽」指的是天地萬物之間的相對關係。

放大看,天與地,是陰陽,縮小看人的前胸與後背,也是陰陽。放寬看,冷與熱是陰陽,聚焦看,男與女也是陰陽。

      不僅不同事物間,有陰陽的關係。即便從同一個個體看,裡面也有陰陽的關係。例如,每個人都有陽剛與陰柔的特質,榮格阿伯的心理理論中,提到「阿尼瑪」和「阿尼瑪斯」,指的就是不管男性或女性,內在都有異性的特質潛藏其中。

      因此,一個人想要完整,要能發揮自己的力量,也要能接受那個異性的能量。套過來中醫的角度看,就是陰陽平衡。能夠陰陽平衡,就達到「平人」的境界。

      至於「五行」,是從大自然中,根據物質的特性、與生化克制的規律,來解釋事物的變化過程。

      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而「行」指的是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所以,「行」是動詞,各種變化的過程,也就是這五種物質彼此間,生成與削弱的過程,也就是這五種物質間「相生」與「相剋」的關係。

Photo by  Elina Sazonova on Pexels.com

      五行的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則是,木剋土,火剋金,土剋水,金剋木,水剋火。

      要理解這些關係,用一下想像力,就可以懂了。

      遠古時代的人,如何用火取暖?鑽木取火,火燃燒之後,繼續添加薪柴,火會不斷地燃燒下去,此為木生火;火燃燒之後的灰燼,看起來像土,古人將這些灰燼作為肥料,調整土壤的狀態,因此火生土;從古至今,各種不同的金屬、礦石,都是從土地挖掘出來的,所以才說土生金;挖掘這些礦物,通常是往深山裡,或地底下挖,挖著挖著,會有水流出來,這是挖到了蘊藏其中的地下水,所以才會說金生水;最後所有的植物生長,都需要有水,才能長大,不然會枯萎,所以是水生木。

      這是五行相生的邏輯,接著是五行之間的相剋。

      發生火災時,古時說走水,這是指火要靠水來撲滅,所以水剋火;砍伐樹木,用的是鋸子、斧頭,這些都是金屬做的,這便是金剋木;當水泛濫成災時,我們會用土石阻擋,希望水災的範圍不要繼續擴大,於是土剋水就出現了;金屬在高溫下,會融成液體狀,被鑄造成各種器物,這就成了火剋金了;最後,植物長在土地上,吸收土地的養分,久而久之土地會貧瘠,因此才會說木剋土。

      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是古人觀察自然的變化後,所歸納出來的法則。

      這是順著看,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剋,但是也會有相侮的狀況。這是因為原本應該剋制的一方,力量太過虛弱,或者被克制的一邊,力量過於強大,就會出現相侮的狀況。例如,土應該剋水,但是如果水太多、太強,土就會被反克,像是土石流的發生,就是反克的例子。

      其實,五行的相生、相剋,甚至反侮的狀況都可以應用到人的心理情緒上。

      例如,在中醫的情志分類中,恐懼屬水,基於土剋水的原則,要克服恐懼,就要透過思這個情志來處理,因為,思屬土。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人非常怕黑,而且害怕的程度,已經影響到他的生活時。就可以請先畫出黑暗的恐懼是什麼樣子,再請他寫下來對黑暗的感覺,還有面對黑暗會想到什麼,在黑暗中,他的希望什麼,最後面對黑暗,他會想到誰。透過對黑暗的思考,讓他慢慢面對自己的恐懼。

      還有,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殺父、殺母之仇不共戴天」的劇情時,會發現人在面對至親被傷害時,都會非常憤怒。至親離開,不是應該要悲傷嗎?但是在這種狀況下,通常感受不到當事者的悲傷,反而是他們的怒火為什麼呢?

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com

      因為,憤怒太過強烈,怒這個情志屬木,而悲則屬金。原本應該金剋木的,但是因為憤怒過盛,變反過來變成木反克金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使悲傷的情緒發洩出來,就要先處理憤怒,當憤怒宣洩了,悲傷才會湧現。

      有意思吧!這是過去從來沒有思考過,原來情緒與五行相生相剋也是有關係,而且生活中不乏這些例子。原來,中醫的面對情緒的觀察,是如此細緻且生活化。

      中醫真的是博大精深,越是探究,就越覺得有趣。中醫的觀點,不僅能應用於養身,也可以用來養心。多接觸,多了解,不是為了要當醫生,而是幫我們從萬物的生長變化中,學會如何讓自己內外平衡,從而達到身心和諧的健康狀態。   

https://www.facebook.com/changelifesolution

https://www.instagram.com/changelifesolut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